ayx中文:
▲《新华日报》报导《渝八文明集体昨举行第2次晚会》记载,晚会曲目中有《黄河大合唱》。(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达学院供图)
安排建立业余合唱团,应邀到各校园教唱抗日歌曲,广泛展开抗战歌咏活动,并将《黄河大合唱》《兄妹拓荒》等延安文艺著作介绍给大后方,安排对《黄河大合唱》进行公演……其时在重庆,形式多样的抗战音乐扮演活动如火如荼。
1939年3月15日3版音讯:“我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昨,晚7时假领事巷康第宅举行联欢晚会”。音讯称,到会的有文艺界老舍、安娥、阳翰笙等50余人……
1941年5月15日1版音讯:“提琴名手马思聪,为呼应战时公债运动,定十六十七两日午后八时,在抗建堂举行独奏会。”
泛黄的铅字里,记录着抗战时期重庆音乐创造与活动的空前昌盛,更折射出同仇敌慨的抗战决计。
作为抗战大后方,其时重庆的音乐展开到达史无前例的高度。大批音乐人以音符为刀枪,创造了许多抗战音乐著作,并培养出许多音乐人才,把我国现代史上水平最高的音乐带到了重庆的街头巷尾。
一起,抗日救亡歌咏集体如漫山遍野般呈现,唤醒民众的抗日爱国热忱和不行打败的民族精力,在烽烟年月中发出了最强音。
6月22日,渝中区李子坝轨迹穿楼景点摩肩接踵。沿着不远处一条弯曲车道上行,路旁边有一栋小楼,小楼曾有一个显赫的姓名——嘉陵宾馆。
1940年5月的一个黄昏,在这里举行的一场晚会上,周恩来大步向前,紧紧抓住一个人的手。这个人,就是我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马思聪。
“这是周恩来与马思聪的第一次相见。”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、我国音乐史学会会员李晶称。
1939年10月,经过翻山越岭,马思聪一家三口抵达重庆。彼时,陕甘宁边区我国民歌研讨会主席李凌刚脱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,来重庆从事音乐方面的作业。在与马思聪会晤之前,周恩来给李凌安置了一项重要任务——联合一批在重庆的闻名音乐家,预备兴办中心南边局领导的《新音乐》月刊。所以,李凌来到上清寺马思聪的居处访问。同为广东人,谈的又是音乐论题,两人深感投合,自此成为挚友。
为何周恩来对马思聪等闻名音乐家如此重视?“在周恩来看来,许多音乐家都是建议抗日的,所以要做好音乐界的统战作业。”李晶说。
马思聪到重庆后不久,便建立了中华交响乐团,任乐队指挥兼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家,在重庆指挥扮演几十场次,广受赞誉。其创造的著作《内蒙组曲》《西藏音诗》等对战时重庆乐坛与国际反法西斯乐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无论是演奏仍是创造,马思聪都到达了战时重庆音乐甚至我国音乐的顶配水平。他在1942年的文章《创造的经历》中写道:“在交响乐里,我该写咱们这浩大的年代,中华民族的期望与斗争、忍受与荣耀!”
“这也反映了其时广阔音乐家一起的心声。”我国抗战音乐文明研讨中心主任汤斯惟教授标明,抗战期间,一大批闻名音乐家聚集重庆,创造出许多著作。
面临前哨节节败退以及大片疆土沦亡的严酷实际,贺绿汀以一首《嘉陵江上》反映自己的悲愤之情,许如辉用民乐曲《寒夜闻柝》倾吐贫穷公民的共情共识,黄锦培以民族管弦乐独奏《碧血英魂》来体现张自忠的忠肝烈胆……这些曲目掷地有声,发出了坚决抗日、保家卫国的最强音。
1940年1月,李凌、赵沨等把音乐作业者联系起来,兴办了《新音乐》月刊,专门发表新音乐著作及理论文章,联合广阔音乐界人士。爱国音乐家们创造的抗战歌曲不只数量多,体裁也非常丰厚,为抗战音乐的遍及与进步作出了奉献。
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!全国装备的弟兄们!抗战的一天来到了……”1938年,抗战周年留念日,重庆民众歌咏会、中华歌咏队与青年剧社等14个集体联合举行了火炬。他们高唱着《大刀进行曲》《祖国进行曲》等抗战歌曲,高呼救亡标语,雄壮的歌声与嘹亮的标语声会聚成一股股巨大的声浪,拨动着沿街广阔市民的心弦。
“其时重庆大众歌咏活动展开会集在1937年—1942年。”李晶介绍,这些歌咏活动规划空前,抗日救亡歌咏集体如漫山遍野般呈现,简直到达“有人迹处就有抗战音乐、人人都会唱抗战歌曲”的程度。
一起,一批又一批具有音乐志向和才调的热血青年来到重庆,唱出心里的苦闷和反抗。1938年12月,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(以下简称音协)在重庆建立。
“李凌、赵沨等人在中心南边局的领导下,安排建立业余合唱团,应邀到各校园教唱抗日歌曲,广泛展开抗战歌咏活动,并将《黄河大合唱》《兄妹拓荒》等延安文艺著作介绍给大后方,安排对《黄河大合唱》进行公演……其时在重庆,形式多样的抗战音乐扮演活动如火如荼。”汤斯惟说。
1940年12月15日晚,《黄河大合唱》在重庆国泰大戏院成功扮演。扮演由明敏指挥,词作者光未然朗读《黄河之水天上来》,赵沨演唱《黄河颂》。周恩来到会了公演并接见了整体艺人,他鼓舞咱们“经过歌唱为抗战和广阔大众服务,这是音乐家的荣耀。”
1942年至1944年期间,“音乐月”活动举行,和重庆戏剧界的“雾季公演”相衔接,使战时重庆音乐宣扬扮演活动到达高潮。其间,1942年在江津白沙镇举行的“白沙万人大合唱”,气势之大、发动之广、人员之众,创下了重庆歌咏运动展开以来的纪录,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。
脱离李子坝往西,可达沙坪坝区青木关,国立音乐院留念亭矗立在葱郁草木环抱之中,宛如一位缄默沉静的老者,见证着年月的变迁。
青木关是其时的“音乐之乡”。1940年国立音乐院(中心音乐学院前身)在此建立,这是其时我国大后方的最高音乐学府。“至今青木关还有一座国立音乐院留念亭,以此留念国立音乐院在抗战时期所作出的奉献。”汤斯惟说,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重庆,大批音乐人投身教育事业,一边教育一边创造,陈田鹤就是其间一员。
1939年2月,陈田鹤随友人曲折抵达重庆。是年5月,日机张狂轰炸重庆。看到磨难的布衣,陈田鹤满怀悲愤,仅用10天时刻就创造出钢琴曲《血债》。这也是我国钢琴音乐创造史上第一首以抗战为体裁的钢琴曲。
陈田鹤的女儿陈晖出生于青木关。几十年来,她曾在不同场合、无数次倾听《血债》,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眼含热泪。“每一曲结束,观众总报以火热的掌声。父亲如果能看到这些,该多快乐啊!”
陈晖介绍,父亲在重庆作业的8年,创造了40多部音乐著作,还担任《乐风》杂志修改、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组主任和教务主任,翻译了《复对位与卡农》(译本1940)。这是其时我国仅有一部复调理论的译本。
“不为人知的是,妇孺皆知的《在那悠远的当地》《康定情歌》《牧羊姑娘》等歌曲均出自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的师生之手。”陈晖说,早在1945年,国立音乐院的学生们就建立了山歌社,收集、收拾、编配民歌,又在翌年举行民歌演唱会。陈田鹤请其时从西宁来青木关学习声乐的丑辉瑛演唱青海民歌《在那悠远的当地》,由他记谱,并用钢琴伴奏改编后推行。
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音乐摇篮,国立音乐院、育才校园等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,其间不乏新我国音乐奠基人物。在陈田鹤的学生中,就有黎英海、苏夏、黄容赞、盛礼洪等,后来他们都成为各个音乐学院的教育主干。其间,盛礼洪是钢琴协奏曲《黄河》的作者之一。而陈田鹤学生们的门下弟子更是不可胜数,包含施光南、周龙、唐建相等。
1940年的一个夜晚,美国纽约一场隆重的露天音乐会进入结尾,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罗·罗伯逊走上舞台宣告:“今晚我要唱一首我国歌曲,献给战役中的我国公民,这首歌叫《起来》。”随后,罗伯逊用中文唱响:“起来,不肯做奴隶的人们……”
彼时,我国的抗战正处于困难阶段。几个月后,一套名为《起来》的黑胶唱片在纽约录制完结,收录了包含罗伯逊翻唱的这首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在内的多首我国歌曲,作为这名美国歌唱家和在美华人对全民族抗战的支撑与支援。
“罗伯逊翻唱的故事仅仅我国抗战歌曲对外传达的一个缩影。除了中外人士在一些公共场所演唱我国歌曲、介绍我国音乐或演奏我国音乐著作以外,我国抗战歌曲的对外译介更具含义。”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吴婧瑀标明。
1939年,由国立音乐院教授修改的英文五线谱版《我国抗战歌曲集》在重庆出书。歌曲集选入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《游击队歌》等12首歌曲,极大推动了我国抗战歌曲在国外的传达。
“这是我国人在本乡第一次主动地、有目的地用英文向国外传达我国音乐,标明咱们不只重视引入西方音乐文明,也开端把自己的民族音乐面向国际。”吴婧瑀称。
战时的重庆,音乐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。其时重庆的许多音乐扮演都会同步向国外进行播送,且播送的主体非常广泛,有音乐集体、高等院校、中小校园、歌唱家等。
“我国音乐也因本身的深沉见识与包含的精力力量展示出共同魅力,招引了广泛重视。一些外国友人酷爱和传达我国文明,对我国的前史故事、诗词等进行深化研讨,并运用在创造中。”重庆史研讨会副会长艾智科说。例如,苏联歌曲家克利曼蒂克基马利夫将15首我国抗战歌曲编译成曲谱;美国作曲家古尔德等将《军民合作》改编成交响乐。
“抗战时期,中外音乐文明在重庆敞开广泛而深化的沟通,使我国音乐从重庆走向国际,外国音乐由重庆进入全国。”重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刘光宇以为,这些音乐沟通不只见证了重庆的坚韧不平,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力。
现在,行走在重庆街头巷尾,一首首扎根巴渝大地的抗战歌曲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,成为文明符号和城市回忆,鼓励着每一位重庆人在新征途上奋勇向前。